企业文化 New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ymbiotic cooperation and friendship

心怀工匠精神,提高监理水平

2017.01.03


如今大街小巷,满眼望去,到处高楼林立,大拆大建,俨然一个建筑业的制造大国。我自己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分子也参与其中,就不难发现,这些快速建成的工程项目,尤其是成片开发的住宅工程,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环境因素,不乏大量粗质滥造的工程。在光鲜的外墙装饰背后却是隐患其中,资源浪费,污染环境。

作为一名身处工程领域的监理工程师,难道我们当初怀揣梦想,选择进入本行业时,就是为了建成质量安全隐患百出、使用效果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、不让人待见的建筑产品吗?本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监理工程师,对于工程现状有着深切的感受却无力改变而深感无奈。结合目前建筑行业的新形势,我们身处基础岗位的监理人员,只有心怀工匠精神,不改初心,踏实、敬业地做好日常监理事务,确保自己所监理的工程项目能够做到按图施工,质量合格,这样心里才会感觉踏实些。

工匠精神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很重要,不管从事哪个职业,工匠精神都是一切好产品生产的基础,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,企业发展的基础。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,为什么要怀着工匠精神呢?因为工程监理人员,负责着协调管理建造用于人们生产、生活一辈子的建筑物,我们用两三年建成的一栋住宅楼里面,将会居住成百上千人,一些人也许用尽毕生积蓄才购置了一套房子,几代人将在这里生活、学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,我们监理作为第三方,要对建筑物的安全性、耐久性、舒适性负责,具备工匠精神显得非常重要。只有本着敬业、务实的工匠精神,才能对施工现场严格要求,确保施工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。否则,我们的团队生产出来的产品——建筑物,是不能完成好它的历史使命的,我们每一位工程人员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,对不起社会。

我们所从事的建筑行业,特别是这几年开发的项目,实际现象就是参与建设的各方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,成本最小化,以至于从管理到建设过程的品质越发不如从前,矛盾越发突出。建筑工人准入门槛低,缺乏真正的技能培训和考核,不具备工匠能力,不能胜任新材料新工艺新要求的大型工程建造标准和要求。中间管理层水平不高,缺乏可操作性的管理务实支撑,缺少工匠精神。项目最高管理层或者决策层不懂专业,一味追求项目效益,用做生意的理念开发和建设,藐视工匠精神;上级管理部门要求建成维稳工程,面子工程,政绩工程,政治工程,结果就是重复建成大量品质不高、质量低略的产品,难以去库存,更加无法实现经济效益。

引起以上问题的根本,就是如今社会,工匠精神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是缺失的。这个问题有他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,是一个国家、民族的教育、道德、文化等很多综合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结果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光靠政府、教育团体、学者喊一喊口号,是解决不了的,他需要我们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深刻认识,身体力行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,那些耗费体力、进行重复劳动的工匠们,与舞文弄墨的读书人相比较,地位是卑微的,尽管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。但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永远不会高。在古代西方,工匠们的地位和中国大体相似。工业革命之后,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之前的手工劳作,工匠一度被认为将会被时代淘汰。经过了许多年发展后,在还没有能够淘汰工匠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这种工匠精神更是越发不被人重视和尊重,人们看中的是你的地位和财富,而不是你做事精益求精的品格。很多人对工匠心存偏见,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,是重复性的,没有创造性可言。实际上,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,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、蓝图、标准,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实现。换句话说,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,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。工匠从事的劳动固然是重复性的,然而好的工匠,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,改进生产工艺流程,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。无数事实都表明: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,不仅仅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,工匠同样大有可为,央视播出的系列电视片《大国工匠》中则有更直观的表现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,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、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。这些工匠身上所具备的严谨、专注、敬业精神,被称为工匠精神。从历史的维度来看,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,他们的工作和劳动,主要依靠手工完成。工业革命之后,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,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。然而,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,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,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。


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由来已久,甚至有些看不起工匠,这是根深蒂固的。而一些发达国家却不是这样的。瑞士手表之所以名扬世界,就是因为精准、精确,工艺细致入微,工匠精神在此呈现得淋漓尽致。 “德国制造”成功的背后,有着庞大的工匠群体以及工匠精神作为动力支撑。日本有一位80岁的老头叫村嶋孟,这个老头用70年的光阴一门心思做好一个大米饭团,曾在2016年1月被中国商务部邀请到北京,向国人展示他炉火纯青的米饭团蒸制手艺。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、日本“经营之圣”稻盛和夫,也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。他曾说:“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,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,用耳朵静听产品的‘哭泣声’。”除此之外,三菱、日立、新日铁等大型企业,都具备彻底的工匠精神。

有媒体统计,截至2012年,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,日本有3146家,为全球最多,德国有837家,荷兰有222家,法国有196家。这些“长寿企业”为什么能存在,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匠人精神。

中国的“制造强国”急需工匠精神。当前,中国正在由“制造大国”向“制造强国”迈进,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不得不说,我国企业“投资少、周期短、见效快”的心理和行为尤为明显。建筑企业往往为了短期利益和节约成本,忽略了安全和质量。中国建筑业界,目前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和技术工人,更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。而工匠精神与企业精神中的诚信、担当、创新和坚持,都是同根同源、一脉相承的。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帮助建筑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建筑产品,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。纵观世界,你会发现各国都在重视工匠精神。在秉持工匠精神方面,我国曾经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,为了不让“制造强国”变成空话,我们各行各业的人现在必须重拾匠心,从我做起。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企业发展之路,诸多企业强调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。在竭尽全力追求快速盈利的动机下,建筑企业膨胀过快,企业当然不可能在工程建设质量、新技术应用和工艺提高以及经营管理高效化方面下硬功夫。近几年,随着建筑产业的冷却,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,迫使建筑企业重新审视企业管理问题,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,企业开始重拾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。


QQ截图20170103183207.jpg


中国企业培育工匠精神,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。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。在一些企业,工程师和管理者、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远优于工匠和技术工人,这无疑是在戳伤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。技艺精湛的工匠,应受到企业内部足够的重视,应多注重从政策上对工匠倾斜,奖励他们的辛苦付出,这对企业的发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工匠和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,他们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,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,社会各方对他们理应有足够的人文关怀。只有全社会理解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并尊重他们,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当工匠群体在社会中有了足够的地位,才会有更多的技术工人愿意从自身岗位做起,怀着工匠精神,在工作中专心致致,求真务实,持续改进,不断地突破自己。

众所周知,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,那么,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就更应具备工匠精神了。做工程监理,我们时刻要清楚,自己是在为国家和人民建房子,不是生产一般的低值易耗品,房子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远远超过了一般生产资料。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,目前已被提到国家层面上了。工程监理把工匠精神用于项目管理,应该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,认为监理人员要具备“工匠精神”,应该做到“三精三细”。

首先谈一下三精。“一精”是指“精品”,这是项目监理的基本方向和目标。 “做精品工程”经常被工程管理人员所提及,其实也是“工匠精神”智慧的体现。一个工程项目,往往是一栋几百米高的大楼、几公里长的大桥或是几百公里长的高速公路、铁路等,对于项目管理者来说,和制造一个水杯、一包纸巾都是一样的,就是一个产品。把这个产品做成精品,最终让客户在使用中得到完美体验,这就是“工匠精神”存在的意义。如果项目监理部一开始就树立要做精品工程的全局性观念,那么,每个监理人员的工作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和目标。 “二精”是指“精通”,是对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。项目监理机构作为生产精品产品的一个组织,没有一批精通专业技术的员工是行不通的。工程监理无需钻研太多高深理论,但要求各专业监理人员对其专业知识必须熟练掌握以至于精通。工程监理人员达到了专业精通,工程项目才具备生产成精品的条件。做好工程质量、安全和人际关系的协调,是监理机构的重要工作,只有监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强了,沟通水平高了,才能把高标准严要求传达到施工单位并让其落实到位。“三精”是指“精密”,是项目对管理的要求。精密是要求管理上的缜密,各种管理中的质量关系、程序关系,都要衔接精准有序。项目监理人员应严格执行监理规范和监理公司的作业程序。比如,监理在审核施工方案、技术措施时,就应与施工图纸和技术规程紧密配合,这样,审核后的技术措施就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了,而且不会造成时间、工序上的浪费。总之,在这些施工环节中,只有要求做到精密配合、有序进行,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中的格式化、程序化,才能为生产“精品”创造条件。 可见,“精品、精通、精密”在项目精细化管理中是相辅相成的。这奠定了工匠精神在项目管理中实现的基础。


再谈一下三细。“一细”是细分工作任务。 在监理工作上要细分任务,只有把工作任务细化后,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管理;在人员的管理上要细分为业主、监理、施工单位、设计单位等,尤其是在倡导以人为本、合作共赢的今天,项目管理日趋复杂,每一个关系上的疏忽都可能给管理带来不利因素。所以要求管理者要有清晰的思路,就是要在对象细化上做到胸有成竹。 “二细”是细分人员职责。 要求对口管理,明确各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,才能做到忙而不慌、忙而不乱、忙而有序。当然,细分职责不是完全的分工,因为管理中最切忌的是各行其事。最好是在各岗位人员职责各有侧重的情况下分工不分家,齐心协力、团结一致。一个团队,职能细分,但管理是一个整体。再优秀的个人,离开集体、脱离团队,都将一事无成。因为没有完美的个人,只有完美的团队。 “三细”是细化管理落实。 实际上就是落实工作程序的问题,作为工程监理的项目部,具体工作不计其数,每一项都必须有一个程序。项目总监若能按监理程序安排工作,项目监理人员自然就会围绕一个节点目标开始行动。 “三细”的落脚点是落实,也就是强调执行力。不管决策、指令多么正确,没有最终落实,只能是纸上谈兵。每一项工作,安排布置后是否落实是关键。没有落实,自然就没有进展,更谈不上成绩了。可见,三细是落实“工匠精神”的具体措施,细分工作任务带来细分人员职责的要求,细分人员职责有助于细分工作任务的完成,最终都是以细化管理落实为主要管控方式。三细缺一不可,才能保证任务、职责、管理到位,达到了项目精细化管理中“细”的真正要求,保障工匠精神在项目管理中真正落实。

总之,心怀“工匠”精神,勤奋务实,能执着于简单的事情重复做,重复的事情按高标准严要求做,把监理工作做到精、细、实,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完美,孜孜不倦,精益求精,不断超越,永不满足。要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,才能在工作中铸练技能。作为监理人,理应严格遵循工作标准,杜绝粗心大意、严格遵循工地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,不允许任何失误,每个步骤、每个环节都按要求做到位。踏实努力,把自己的工作不折不扣地做好,从工程资料的整理记录到施工工艺的落实再到验收程序的一丝不苟,严格自律,从字典里删除“懈怠”二字,严格要求自己和施工单位,把高标准的施工工艺和高标准的质量要求执行到最底层。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下的监理竞争力,自己才不愧于一名合格的、顺应时代的监理工程师。